小米AI眼镜为什么到处没有货?
2025-07-24
小米AI眼镜自发布以来便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,其缺货现象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,以下是详细解读:
1. 市场需求远超预期
销量爆发式增长:该产品在开售四天内总销量即突破1.4万台,单日线上平台数据尤为亮眼——京东自营店销量破万、淘宝旗舰店达4000+台,相当于行业一个季度的总量(对比2025年一季度国内无屏AI眼镜总销量1.9万台)。电致变色版更是迅速售罄,多地门店出现断货。这种激增的需求直接导致供应链压力骤增。
用户追逐两大核心卖点:一方面,科技尝鲜派将其视为“蓝牙耳机+运动相机”的结合体,用于第一视角拍摄;实用主义者希望整合墨镜、听歌、拍照等功能,尤其近视消费者通过与宝岛眼镜合作的配镜服务实现个性化定制,进一步推高了需求。
2. 产能瓶颈与技术限制
电致变色工艺复杂:该功能依赖独立供电系统且无法适配近视镜片,生产良率较低。单色和彩色变色款因成本高、量产难度大,成为首批断货最快的型号。尽管这项技术被视作未来AR眼镜标配(如解决强光下显示模糊痛点),但现阶段大规模量产仍面临挑战。
核心零部件供应紧张:据产业链信息,小米AI眼镜涉及歌尔股份代工、舜宇光学模组等本土供应商,部分关键组件可能受制于产能爬坡速度。高通骁龙AR1芯片等高端硬件的调配也需要时间协调。
3. 产品体验问题引发的动态调整
退货潮影响库存周转:抖音平台退货率高达约40%,消费者吐槽集中在防抖效果差(走动拍摄画面模糊)、AI助手反应迟缓、佩戴舒适度不足等问题。为避免积压滞销品,小米可能主动控制出货量以优化库存结构。
软件迭代滞后于硬件发布:例如实时扫码支付功能原计划8月上线,现阶段未完全开放的生态兼容性降低了用户即时购买意愿,间接放缓了补货节奏。
4. 渠道策略与营销节奏把控
线下门店配货倾斜:热门款式优先供给客流量大的标杆门店(如上海长泰广场店),普通门店仅保留少量现货,造成区域性缺货感知强烈;线上则采取分批放货模式,优先保证标准版供应而压制高端款投放量。
刻意营造稀缺效应:作为新品类试水产品,小米或有意通过限量销售测试市场反应,为后续迭代收集消费者反馈留出空间。
5. 行业竞争加剧资源争夺
巨头入场引发供应链争夺战:Meta、苹果等国际厂商同步布局同类产品,叠加国内雷鸟、影目科技等企业的跟进,导致上游材料(如电致变色膜)和代工厂产能被多方分割,进一步制约了小米的供货稳定性。
小米AI眼镜的缺货既是突发性爆款带来的甜蜜烦恼,也折射出新兴智能穿戴设备从技术落地到规模化生产的必经阵痛。随着电致变色等核心技术逐步成熟、产线扩容及软件体验优化,供应紧张局面有望缓解,但如何平衡创新速度与品控精度仍是长期课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