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手機GFF和OGS 這兩種觸摸屏誰更好?優缺點分別是什麼?
我來科普!!!買買買!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昏割線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根據觸控線路位於touch panel整體疊構中所處位置來區分(還有些奇奇怪怪的就不劃入其中了):
1、觸控感應線路製作在 CG(cover glass) 上;
a、OGS,One Glass Solution,即單片玻璃製程,其工藝流程是:
大片玻璃→化學強化(使用強鹼對玻璃中的Na原子只換成Ka原子,使玻璃結構飽滿)→黃光製程(製作觸控線路)→切割(此流程會產生很多鋸齒邊角)→正反面貼膜→強酸腐蝕邊緣鋸齒→化學強化→貼OCA(光學壓感膠)→貼LCM(LCD module 液晶顯示模組)→完成。
(CG破裂即觸控失靈)
優點:製程簡單,產能大,成本低,光學效果好,良率高,較之G+G(Cover glass + Sensor glass)的結構薄了很多,靈敏度高!!!!
缺點:強度低,而且由於強度問題一般不會低於0.7mm。產品很多補墨啦崩邊啥的很容易砸壞的呵呵。
b、TOL(STOL),Touch On lens,其工藝流程較之OGS是先切割後強化然後做觸控,其他一樣:
大片玻璃→切割→正反面貼膜→強酸腐蝕邊緣鋸齒→化學強化→黃光製程(製作觸控線路)→貼OCA→貼LCM→完成。
(CG破裂即觸控失靈)
優點:強度高,可信賴性高,產能低,能比OGS更薄,靈敏度高!!!!
缺點:成本高,只能面向高端手機市場。
c、GF( or GFF),Glass+Film(or Glass + Film + Film),sensor做在透明可繞性基材上,再將基材貼在CG上。做出來的東西更類似於oncell:(此處GF為我司酷炫的TOL II)
大片玻璃→切割→正反面貼膜→強酸腐蝕邊緣鋸齒→化學強化→ 蓋板玻璃
Film黃光製程or鐳射(製作觸控線路在PET材質上)→film sensor
蓋板玻璃+膠+film sensor→貼OCA→貼LCM→完成。
(CG破裂可能引起觸控全部或部分失靈,可能性較低)
GF優點:光學效果比GFF好很多(不及TOL與OGS),邊框可做的更窄,相比TOL的Cover Glass強度更高的(由於不是使用Cover Glass作為基底製作線路,玻璃的強度不受到黃光製程中化學試劑的影響,強度更高),sensor製作和貼合出問題可以進行返工(玻璃不必報廢)節約成本。
GF缺點:相比TOL工序增加(增加道工序,良率就會相應減少)導致成本並不比TOL低多少(利益相關不便多說)
GFF優點:老技術,良率高,成本較低(PET film),蓋板強度高。
GFF缺點(多了):觸控敏感度沒有GF高,且信賴性比GF更差,更別說OGS/TOL,光學效果比GF差了很多,較厚可以明顯看到屏幕表面到LCM之間有間隔,邊緣有明顯的褶皺。
2、G+G(cover glass+sensor glass),即觸控感應線路製作在專門的單層玻璃上,觸控sensor工藝流程和OGS類似,但貼LCD前先要把Sensor glass貼在Cover glass上(強度和GF的玻璃一樣):
大片CG玻璃→切割→正反面貼膜→強酸腐蝕邊緣鋸齒→化學強化→CG。
大片Sensor玻璃→黃光製程(製作觸控線路在玻璃上)→切割→正反面貼膜→強酸腐蝕邊緣鋸齒→貼OCA→貼CG→貼OCA→貼LCM→完成。
(CG破裂不影響功能,sensor glass破裂影響功能)
優點:強度高,光學性能較好,靈敏度高!!!
缺點:成本較高,較厚!真的厚!
(PS:吃力不討好的結構,手機上已經很少使用了。。不過水果七或許是它的新生
3、觸控感應線路製作在 LCD上(incell or oncell),製程:
大片CG玻璃→切割→正反面貼膜→強酸腐蝕邊緣鋸齒→化學強化→貼OCA→貼LCM→ok!(簡單!粗暴!)
(CG破裂基本不影響功能,但若LCD破裂(即使CG不破裂)功能亦會失靈)
優點:薄,強度高,光學效果好,縮減製造流程。
缺點:LCM產能低(不好買),LCM強度低,LCM生產工藝難,觸控干擾大→尺寸做不了太大。
PS:油墨上由於材質不同,製程方式不一,為了減少干(shi)擾(jian),這裡就不多說了。
本來想簡單說說結果碼了一堆,其中的比較基本為個人看法 (如光學效果好壞等),說明原理就扯不完了。碼的比較快,出錯和遺漏還請指出,以上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昏割線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由於現有的基本都是全貼合工藝,CG與LCD之間會用壓感膠進行貼合。如果換屏幕,不可能只換LCD or CG ,都是直接換屏幕總成(CG+LCD貼合後的成品,大概手機總價的三分一吧。。。)。所以。。。。。大家還是盡量別砸。。。量別砸。。。別砸。。。砸。。。砸。。。砸。。。砸幹嘛不砸!
。。。MX4屏幕就有兩種既有OGS,也有GF(大法旗艦是TOL!索尼大法好!索尼大法好!買買買!!!Z5!買買買!)
昏割線~~~~~~~
2016.10
好啦,OGS基本沒有啥價值了,現在是LCD屏幕GFF和incell的時代了,OLED oncell也差不多要成為主流啦~~~
-------------昏割線( ??ω?? )
2017.1.17
就如此前所預期的 該來的總會來 incell 來了,OLED 也來了(?′ω`? )
我將從成本分析、製程分析、用戶體驗三個方面來回答樓主的問題。
GFF的觸摸屏從字面上翻譯過來,就是一層玻璃cover,兩層film構成的觸摸屏。
其中,玻璃cover作為整個手機的coverlens,從外部保護設備,而兩層film是作為ITOsensor來實現觸控的。
OGS是將手機的ITOsensor直接和coverlens整合到一起,一個玻璃就完成了所有的設計。
所以從成本分析上,我個人認為少了兩層ITO film,OGS的物料成本會略低於GF,但ITO-film的成本也不貴,我暫且認為這兩種觸摸方式的物料成本相當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雖然GFF形式的觸摸屏比OGS多了兩層膜,但製程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簡單的,一張膜上製作ITO作為觸摸的Rx,另一張膜製作ITO作為觸摸的Tx,然後用OC膠將兩層膜與顯示單元全貼合,最後再做coverlens的全貼合就好了。
但是OGS的製程就相對複雜很多了,首先,OGS是一個touch sensor集成在coverlens上的工藝,所以在coverlens的背面生長ITO是首要的問題,
(GFF則不存在自己生長ITO的環節,因為GFF方式中的film多為PET,在採購時可以直接購買帶ITO的PET作為film,所以省去了自己對ITO的生長過程)
這時候的難題就出現了,為了節約製造成本,手機的製造都是先在一大片玻璃上製備,然後再切成小的。但是OGS的觸摸方式給大規模生產提出了難題——到底是先大面積製備,再切成小的,還是先切小的,再製備?
因為OGS是在coverlens上製備的,coverlens對強度的要求很高,所以如果先對coverlens做足夠的強化,再生長ITO,就會出現最後切不下來的狀況(你丫太狠了,我干不動你!)
而如果我們先把coverlens切成小的,再去強化,再生長ITO,就會發現這生產周期太長了!在一大片玻璃上生長省錢,還是分別在小玻璃上生長省錢?答案顯然是前者。
所以OGS在製程上是一個非常尷尬的事情,而且,ITO生長需要高溫,而過高的溫度,也會影響已經強化了的coverlens。所以OGS製程中,coverlens往往需要二強,這就給製程增添了複雜性。
沒辦法呀,誰叫你和coverlens走這麼近呢?
對於大規模生產touch來說,還是必須遵循先大再小的思路,所以在OGS製程中,首先是對coverlens的化學強化(但是別弄太強,否則切不動呀),隨後在coverlens背面製作ITO,隨後切成小片子,再做二次強化。
固然OGS製程做了兩次強化,但也僅僅只能在coverlens的表面做強化,邊緣和帶有ITO的內表面就無法強化了,所以OGS coverlens玻璃的強度要比一般的coverlens弱很多。
但對於手機面板製造廠商來說,OGS這一塊由於他的高度集成性,可以把這一個技術環節外包給其他公司,自己生產顯示單元,然後再採購OGS的模組,買來之後做一次OC貼合就完事了。
而GFF由於集成度不高,所以必須在面板製造廠的車間內逐步製作,而且需要三次OC貼合,這在良率上會出現一些問題,需要提高自己生產車間的技術水平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在用戶體驗上,GFF的觸摸方式比OGS要多兩層膜,所以在設備厚度上,OGS的手機有明顯的優勢,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廠商喜愛OGS這一事物的原因——薄呀!薄,我就能去客戶那裡忽悠呀!
但是如我上述的分析,OGS手機的強度比GFF和其他形式的觸摸屏手機要弱很多,注意,是弱很多,而不是弱一點點,弱的太多了。。如果傳統的coverlens的強度以1000來計算的話,OGS的強度最多只有800左右。
所以,OGS觸摸屏的手機一摔就壞的問題也就不言而喻了。
去各大手機論壇看看吧,那些被吐槽一摔就碎屏的手機,99%都是OGS的東西,現在知道為啥國外的手機品牌很少用OGS了吧?——行業指標都過不去呀!
反觀國內,魅族等廠商還是熱衷OGS,一個是便宜,一個是薄,這都是忽悠消費者的利劍啊!
特別是MX3,幾乎被吐槽死了,不知道黃大仙能否在MX4里技術使用這一牛逼的技術。
我不是魅黑,你可以喜歡flyme的設計,也可以喜歡黃大仙的用心,但我作為一個消費者,我tm得保證我的東西能用的時間長一點,所以,我堅決不會買OGS的任何東西,還是會優選一些oncell、 in cell和一些外掛式的觸摸屏。
散會吧。
個人認為gff比較好。ogs摔壞一點整個屏就不能用了。不好。
從發展的觀點來講,GFF、OGS觸摸屏都將會淘汰。因為目前嵌入式觸摸屏On/In-cell觸控面板已經佔據觸控面板市場的20%-30%。面板廠商把觸控功能納入面板產品之中的趨勢不可逆轉,而傳統的GFF、GGF、OGS等傳統觸摸屏企業未來的日子並不好過,現在轉型或者聯合面板廠商還有談判的資本和籌碼,等到嵌入式觸控面板達到50%以上的臨界點,破產倒閉成為傳統觸摸屏廠商唯一的選擇。所以現在談論GFF、OGS觸摸屏哪個更好,還有時間來談論,等再過一段時間,你提問的將是哪一種嵌入式觸摸屏技術更好啦。
小米4C(OGS屏幕) 2016.7月-2016.11月,一共碎了5次屏幕,前面兩次的摔損間隔時間大約是2天,我記得很清楚。兩次都是充電的時候,不小心把線扯到,手機掉地上摔的。第一次,從桌子頂部摔落,離地50cm...當時就是擔心掉地上,專門放到桌子最下一層隔板上,於是乎第二次摔落。離地不足10cm。然鵝...還是碎了,碎了一個角...特娘的~沒反應了...那一片就沒反應了。這個屏幕呢,下方是返回鍵觸控的。現在使用的時候,返回鍵偶爾會跑到屏幕的左上角去(正常是在右下角發光的點上)顯色還行,就是太脆...換一次140。還要跑一趟華強北~
肯定是GFF的好啊,效果好,
MARK 值得學習
很到位,要是能附幾張結構圖就完美了!
在中興的nubia大牛3碎過兩次屏後,才研究手機屏幕,搜到這篇文章。OGS就是垃圾!屏幕稍微裂一點,整屏報廢,想對付用一下都不行。返廠期間,用的備用機是好幾年前的幾百塊錢雜牌子手機(屏上三條貫穿性裂紋,不耽誤觸摸)。
推薦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