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2030年世界杯扩军至64支球队”成为近期国际足坛最受关注的话题。对此,《济南时报》发文进行了点评,认为国足面对世界杯扩军的呼声仍需要保持冷静。
2025年,中国足球仍然有着冲击2026年世界杯正赛的希望。如果国足站在了美加墨世界杯的舞台,同时2030年扩军议案顺利通过,不排除中国足球成为世界杯常客的可能。
但是,随着世界杯规模的提升,进入正赛的象征性意义将远大于其实际意义。有观点认为,扩军的世界杯实际上是将此前洲际预选赛最后阶段的赛事囊括其中,从而增加中下游球队的晋级概率。这样的分析有着一定逻辑,虽然在决赛圈需要重新分组,但大部分通过扩军进入世界杯的球队也难以避免成为“鱼腩”的命运。
回顾世界杯历史,那些实力差距较大的“鱼腩”球队参赛时,比赛往往呈现一边倒的局面。比如1982年世界杯的萨尔瓦多队,在首场比赛就被匈牙利以10-1的悬殊比分击败,随后又分别0-1和0-2负于比利时与阿根廷,三战皆墨且净胜球为-12 ,这样的比赛对于观众来说,观赏性大打折扣,对于球队自身而言,也更多是充当背景板。还有1974年世界杯的扎伊尔队,首战0-2负于苏格兰,次战竟0-9惨败南斯拉夫,最后0-3完败巴西,三场比赛全败未进一球且狂丢14球,成为世界杯历史上成绩最差的球队之一。这些“鱼腩”球队在世界杯上的表现,让人们看到实力差距过大所带来的尴尬局面。
因此,对于中国足球来说,世界杯扩军值得期待,但更关键的是如何提升自身的实力。只有夯实青训基础,确保联赛的稳固发展,培育良好的行业氛围,中国足球才有可能实现质的提升。
目前,中国足球青训体系存在致命短板,中超俱乐部青训投入达标率不足40%,专业青训教练缺口达90%,U20球员职业比赛经验仅为沙特同龄人的零头。从联赛角度来看,虽然中超联赛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商业发展,但赛事运营、裁判水平等方面仍饱受诟病,影响着联赛的健康发展。行业氛围上,此前的一些假球、黑哨事件严重损害了足球行业的形象,让球迷失望,也让外界对足球行业产生质疑。
巨大的商业前景、庞大的球迷群体等条件,都是国际足联想要将中国等国家纳入世界杯版图的重要原因,但中国足球的目标绝不应仅仅停留在“成人之美”。中国足球不仅要进入世界杯,还要在世界杯上走得更远。
中国足球需要明白,依靠扩军进入世界杯只是一时的机会,如果自身实力没有提升,即便站在世界杯的舞台上,也难以有亮眼的表现,甚至可能会像以往一些“鱼腩”球队一样,成为其他强队刷数据的对象。只有真正从青训、联赛等根源问题抓起,改善足球发展的环境,中国足球才能在世界杯的舞台上有立足之地,实现从“参与”到“竞争”的蜕变 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